Callon, M. (2006).
What does it mean to say that economics is performative?.
從學院中的經濟學與實際發生的經濟之間的關係討論起。從過去線性模型的觀點轉變成為一種非線性的,互動的觀點(p.4)。經濟學同時作為一種開展性以及描述性的社會科學,普遍被認為對於實際的經濟生活並沒有任何影響,它僅止指出一種現象,並且把現象變成一種模型,如果是這樣,為什麼經濟學就跟其他生命科學、自然科學有那麼大的差別呢?作者指出,任何科學,不管是社會科學或是其他,都不只是學院裡的實驗室,用來描述現象而已,而是這些科學論述本身,就會對社會生活造成影響,相對的也會受到社會生活的影響,是一個不斷嘗試錯誤,而逐漸讓論述與現象趨於一致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經濟學會經歷三個不同的轉折,第一個轉折是務實的(pragmatic),指出經濟學同時具有邏輯上與修辭上的效果。邏輯上的效果指的是,某個式子為真,或是某句話的文法組成,使得這句話是可以被理解的。修辭上的效果則是會牽涉到脈絡與關係,而具有一種實質的效果,像是一種評價、評論。因此在這個轉折中,我們可以看到其指出事實的部分,也可以將其語句放進脈絡中,看到言外之意(illocutionary force)。語句不僅是發音的,表達的,當這些話被說出來之後,就會對現實世界產生影響。
第二個轉折是符號學的(semiotic)。說明任何的科學理論、語言、論述對於現實都是有貢獻的而不只是發音的,他們是具有展示性的(performative),這些話語同時也構成它們本身所描述的世界。換句話說,這些論述涵納了他們自己的脈絡(the
statement contains its own context,p.11)。這些論述需要有放在一個脈絡中被理解,而這個世界也需要這些論述被實作出來(put into action)。
最後一個轉折是行動者網絡理論的轉折。這個轉折在討論論述與他所對應的社會世界之間的關係,作者認為那是一種社會技術配置(socio-technical agencements),指著是所有被安排的各種元素都仔細地適應著彼此(a combination of heterogeneous elements that have been carefully
adjusted one another,p.13)。社會技術配置包括指出真實世界的論述,而論述也是構成這個世界的一部份。在這邊作者用展示性(performative)取代真實(truth)的用法,不去看論述的真假,而去看論述如何具有或是不具有展示性,同時,也就是說,不是去看這個論述或是方程式是否是真的,而是去看這個論述或是方程式所假設的世界如何逐漸變著實際(actual)。所以這個逐漸變得實際的過程就很重要,因為他需要許多的實驗、許多互相適應、調整的過程。既然是個過程,就表示他永遠是持續運作的(on-going)。
作者接著討論從自我預言實現到展示表演(from
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 to performation)。自我預言實現是由Rober K.
Merton所提出來的,在經濟的例子中,意思是,經濟學理論未必要是真的,只要大家相信,真實經濟世界就會因為大家相信之後所採取的行動,而變成理論中的樣子。然而,這個過程需要一些協調的工具才有可能達成,讓經濟學理論以及真實經濟滿足彼此的期待。並且,經濟學論述本身也必須要盡可能地準確預測真實的經濟生活,也就是說,論述與行動之間充滿著互相的適應。MacKenzie提出相互展示性(counter-performativity)的概念正好可以說明。
在自我預言實現與相互展示中間,需要有一個標記物、規定(prescription)作為理論與行動的中介物。Shalins認為有些社會具有展示性的結構,有些則是慣例的(prescriptive)。前者指的是個人所採取的行動展現出一種認同(identity),後者指的是所有的行動都是被文化所規定的,這些文化本身就指涉了一種發展完整的認同與角色(p.20)。但兩者之間其實是辯證關係的。作者認為,這些規定也是展示的一種,一個成功的展示,就會重複面臨許多的辯證過程,經歷許多重新安排以及轉變的過程,而所有規定也都是展示的元素之一。
展示與表達是不同的。當我們說表達(express)的時候,已經預設了主體與客體,表達者與被表達物。我們說展示,或是表演,乃是因為當人們說出了某些語句時,必須是發生在某個脈絡之中,並且對於那個脈絡造成(contribute to)影響。所以說,所有的社會技術配置,都會對於一個整體的展示表演造成影響。作者認為所有的認同都是通過展示表演而建構起來的,所以所有的構成物都必須被納入,並且我們所看到的穩定的狀態都只是暫時的,它是一個持續在被建構的過程,來自於物質的參與,而非被物質所決定(stability is a constant struggle which stems from the involvement of
but is not determined by materialities, p.25)。
展示表演本身就是一個不斷鬥爭、掙扎(struggle)的過程,要通過合作、衝突才會知道結果,在過程中要不斷地互相適應。以下討論全面的經濟學(economics at large)以及受限的經濟學(confined economics)。全面的經濟學指的是擴及到實驗室、學術圈以外的經濟學,可以看到很多嘗試錯誤、實驗的過程,去看論述是否因為真實經濟生活而有所改變,如果有,這些改變都揭露了一些問題,在論述與真實達到完美的契合之間,有許多中介的適應狀態,可以去看哪邊做了哪些改變而使得完美契合的狀態穩定下來(p.27)。(1. 科學與技術的區別、2.論述傳達到真實世界會需要納入更多行動者使其實際化,其中,社會技術的配置會需要實作者的動員、工具與設備的準備、制度、系統、分析工具等等。)
共同展示表演作為一種歷史過程,當我們在看經濟學的時候,其實所涉及的行動者有很多,包括理論的科學家、運用理論的人(市場)、設計市場裝置的人、消費者作為測試的人等等,都在共同參與在讓論述與真實世界趨於契合的過程中。共同展示表演的具體例子是挪威的漁場,當所有的元素都是表演者的時候,于就變成了網絡的魚,可以被計算、分配,而廣袤而黑暗的海洋,就變成了透明的水族箱,可以被觀察、控制,代表這邊也會需要呈現(represent)的能力。
最後,實作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實驗的過程,在一個有機體中進行,而且是一個集體的行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