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1日 星期六

[筆記] 孔德的實證主義

1. 孔德簡歷:
     孔德被稱為社會學之父,為第一個以科學方法來研究社會的人。

2. 孔德之社會理論:實證主義
    基於實際經驗觀察而非形上學的臆測,並透過科學歸納尋求社會不變的自然律則,重視公理性質而非因果過程,也因此反對亞里斯多德所謂的終極因,否認一個特定的現象會對社會造成特定的結果,所有的現象都可以歸諸於不變的律則,應透過科學方法找出最抽象,並和適於理解社會根本特質的理論原則,得到更高層次的理論命題統合。
     孔德的實證主義並非經驗主義,其知識是透過觀察而來,但觀察的過程又是依循著一套理論的,事物或數字本身並沒有特殊意義,只有在特定的理論命題下才會呈現出某種樣態,這樣一套實證哲學,強調其正面性,希望發揮正面的社會作用,維持社會秩序與穩定,建立現代社會的道德基礎。

3. 社會有機體:社會靜學、社會動學
    社會靜學指的是社會組織、制度間的關係,主要對社會結構、元素和元素間關係的研究,認為最小的社會單元是家庭,以及社會先於個人的概念(人一出生就在一個家庭裡面,也就是在一個社會關係裡面)。在孔德的觀點中,社會分化後的各個社會器官的專門化功能,彼此之間互相依賴,就像生物體一樣,各部份協調運作。但分化也帶來與集體疏離之感,必須由集中的權威作為一種知識性與道德性的調和力量,即為國家。
    社會動學則是研究社會變遷、發展的過程, 一種社會的遞嬗法則。認為沒有上個階段就沒有下個階段,新的社會結構是附加在原有的基礎上,偏向唯心論的史觀,認為文化觀念決定了社會的型態,以為觀念的進步可以帶來社會進步,觀念不一致則帶來社會衝突,透過實證科學,可以理解社會原理,並主導社會的發展。其三階段法則即是歷史唯心論的展現:社會發展經濟了神學階段和形上學階段,最終達到現代實證階段。
    社會分化的潛在解組被政府集中的力量所抵銷,使系統各部分間維持動態的協調。人類社會組織的維持方式首先是系統各部分相互依賴,接著透過集中的權威來協調各部分,最後發展出共同的道德或精神,以維持社會秩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