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類本質與勞動(Ritzer,2011)
馬克思對勞動的定義為,所有人類根據目的來改變物質的自然世界之創造性活動。勞動回應著需求,而需求的滿足也帶動新需求的創造。這種勞動所引起的需求的滿足以及新需求的創造,正是人類創造歷史的動力。
類本質與勞動直接相關。勞動是一種人類和自然互動的過程,當人類以勞動改造著外在世界,也就是人類有意識將外在世界對象化的過程,與此同時,人類也改造了他自己的本質。
對象化指的是從我們的內在思維中創造出一個外在的對象,為了要實現這個對象(目的),必須透過人類的勞動與物質的自然世界互動,才可以滿足人類物質需求,也完成了所創造出來的對象(目的),而這樣的過程,馬克思相信,不僅改變了物質的自然世界,也改變了人類本身,從而完成了人類本質(包括意識)的轉化。
二、馬克思異化的異話(孫中興,2012)
討論私有財產制下,工人、自然、勞動、類本質彼此之間的交互關係。首先工人通過勞動占有自然(生產資料),在私有財產、資本主義下,資本跟雇傭關係被分開,工人被資本家剝削而產生異化(為異己的力量、異己的人所有),勞動變成異化勞動。接著,異化勞動使得人的勞動不僅生產商品,也把勞動跟工人都變成商品,造成工人跟勞動產品,以及工人跟生產行為的異化。最後造成自我的異化,也就是自我跟類存在物的異化。
工人透過生產活動將自己投射到自然界的方式即客體化,而當工人的勞動產品跟勞動相對立、喪失勞動產品的所有權、甚至被勞動產品奴役,就會產生異化\外化。所以人的勞動會先對自然界的生產資料產生客體化,當生產勞動完成時,就產生異化的結果,越是努力越是異化。
人與自然界的關係是透過勞動去占有自然,但這個勞動變成異化勞動時會1)使自然跟人異化,也2)使人本身的活動機能、生命活動和人相異化,也就使人把類和人相異化,類生活不再成為目的而是維持個人生活的手段。
人先是類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識的存在物。生活是對象,人的活動才是自由的活動,異化勞動把這種關係顛倒過來,以致人正因為是有意識的存在物,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動,自己的本職,變成維持生存的手段(強致勞動)。
三、異化的出現:資本主義、私有財產
1.
私有財產是果:「私有財產是外化勞動即工人同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關係的產物、結果和必然後果。」 (馬克思,1990: 58; Marx, 1932: 94;
1964: 119; 1968: 522; 1975: 334)
2.
私有財產是因:「私有財產只有發展到最後的、最高的階段,他的這個秘密才重新暴露出來,私有財產一方面是外化勞動的產物,另一方面又是勞動藉以外化的手段,是這一外化的實現。」(馬克思,
1990: 58; Marx, 1932: 92; 1964: 117; 1968: ; 1975: 332)
3.
私有財產制把資本跟僱用勞動分開,因為剝奪勞動資本,使得勞動變成強致分工、異化勞動。
四、異化的分類(四種)
1.
工人與其勞動產品的異化(物的異化)
工人的勞動賣給資本家,勞動變成異己的力量,生產出來的東西成為跟他對立的獨立力量,不屬於自己,甚至是對立的。
「勞動所生產的對象,及勞動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作為不依賴生產者的力量,同勞動相對立。…對象化表現為對象的喪失和被對象奴役,占有表現為異化、外化」(馬克思,1990:48-49;
Marx,1932:83;1964:108;1968:511-512;1975:324)
「工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的關係就是同一個異己的對象關係。…工人在他的產品中的外化,不僅意味著他的勞動變成對象,成為外部的存在,而且意味著他的勞動作為一種異己的東西不依賴於它而在他之外存在,並成為同他對立的獨立力量;意味著它給予對象的生命作為敵對的和異己的東西同他相對立。」(馬克思,1990:49, Marx, 1932:82-83;1964:108;1975:324)
2.
工人與勞動過程的異化(人與自然界、人與自己)
自然界是勞動加工的生活資料,以及工人本身肉體生存所需要的資料(馬克思,1990:50; Marx, 1932: 84; 1964: 109; 1968: ; 1975: 325)。當工人透過勞動占有外部世界時,異化勞動會使得工人在1)自然世界作為勞動的生產資料,及2)自然界所提供給勞動者直接意義的肉體生存之料兩方面皆失去。(馬克思, 1990:50; Marx, 1932: 84; 1964: 109; 1968: ; 1975: 325)
勞動的過程也是外化的,勞動不屬於自己而是他人,勞動活動就是工人自身的喪失。 (馬克思,1990: 52; Marx, 1932: 86; 1964: 111; 1968: ; 1975: 326-327) 在勞動對象的異化中總結了勞動的活動本身的異化、外化。(馬克思, 1990: 51; Marx, 1932: 85; 1964: 110; 1968: ; 1975: 326)
3.
人與人的類本質異化
生產活動即類生活,人們有意識地通過勞動占有自然,已達到生活的目的。但異化勞動從工人那裡奪走了他的生產對象,類生活於是從目的變成手段。(類存在物、類本質、類生活:人和動物有別之處。「知、情、意」構成人性的三部分。)
「生產活動本來就是類生活。這是產生生命的生活。一個種的全部特性、種
(species)
的類特性就在於生命活動的性質,而人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在異化勞動下)生活本身卻僅僅成為生活的手段。」(馬克思,1990: 54; Marx, 1932: 88; 1964: 113;
1968: ; 1975: 328)
「正是在改造對象的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這種生產是人的能動的類生活。通過這種生產,自然界才表現為他的作品和現實。因此,勞動的對象是人的類生活的對象化。…因此,異化勞動從人那裡奪去了他的生產對象,也就從人那裡奪去了他的類生活,即他的現實的、類的對象性。」(馬克思,1990: 55; Marx, 1932: 88-89; 1964: 114;
1968: ; 1975: )
4.
人與人的異化(前三種會造成第四種)
「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自己的生命活動、自己的類本質異化這一事實所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人同人相異化。」 (馬克思,1990: 55; Marx, 1932: 89; 1964: 114; 1968: ; 1975: 330)
五、兩種人的異化(工人與非工人的異化,極端的分類工人與資產家)
1.
<異化勞動>
2.
<神聖家族>
六、<德意志意識形態>
「異化勞動是人們喪失了人類的能動性(自願自發),而被『異己的、與他對立的力量」所駕馭。這種情況跟強加於他者的分工有很大的關係。社會的固定話就指的就是異化,也就是「統治我們的、不受我們的控制的、與我們願望背道而馳的並且把我們的打算化為烏有的物質力量」
1.
異化的力量
「受分工制約的不同個人的共同活動產生了一種社會力量(社會活動的固定化),及擴大了的生產力。由於共同活動本身不是自願地而是自發地形成,因此這種社會力量在這些個人看來就不是他們自身的聯合力量,而是某種異己的、在他們之外的權力」(馬克思和恩格斯,1960:38-39)是一種工人無法駕馭的、社會結構的力量。
2.
異化消滅的兩個實際前提(革命的條件):無產階級的產生、無產階級跟資產階級的對立。「要使這種異化成為一種『不堪忍受的』力量,即成為革命所要反對的力量,就必須讓它把人類的大多數變成完全『沒有財產的』人,同時,這些人又和現實的有錢有教養的世界相對立,而這兩個條件都是以生產力的巨大增長與高度發展為前提的。」(馬克思和恩格斯,1960:39)
3.
異化及其克服:「由於共產主義而轉化為對那些異己力量的控制和自覺得駕馭。」(馬克思和恩格斯,1960: 42)不再有強致的分工跟勞動,而可以有正常的類生活。
4.
異化的消滅:「只有在這個階段上,自主的活動才同物質生活一致起來,而這點又是同個人的發展以及一切自發性的消除相適應的。同樣,勞動轉化為自主活動,同過去的被迫交往轉化為所有個人作為真正個人參加的交往,也是相互適應的。聯合起來的個人對全部生產力總和的占有,消滅著私有制。」(馬克思和恩格斯,1960:77)
請問 文中所寫的以下是書名、出版年、與頁碼嗎?作者是?
回覆刪除馬克思,1990:50;
馬克思和恩格斯,1960: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