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打開潘朵拉的箱子
1. 尋找進入之途
作者透過發現雙螺旋核酸以及判斷的計算機的三個不同時期的場景,來說明科學事實跟技術物這兩個黑箱。作者指出,已經形成的科學跟形成中的科學,具有相當不同的面貌跟行動準則。
·
回到爭議而非已經冷卻的穩定狀態 (P.7)
·
在爭議測試的階段,所有東西都熱騰騰的,此時的內容跟脈絡是融合在一起的。不只是科學知識,關於科學家的種種也須被放入評估。(p.9)Ex. 在VAX的故事裡,VAX計算機除了印刷電路板等物質性基礎之外,當要去評估他時,DEC的企業組織方式也被包含在裡面。
·
「鑲嵌在環境中的知識」以及「知識本身」並不那麼判然有別,截然分開的。(P.11) Ex.「懸念、競賽、腔調、出版時間…這些並不是用來描述一個分子結構的常規語言。一旦這種結構處在競爭者的探究之下,這些奇怪的字眼就成了正被研究的、地地道道的化學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2. 足夠從不足夠
作者所提供的行動途徑,就是選擇我們知道較少的那一面作為進入科學的開端,盡可能對科學是什麼、由什麼構成,擁有較少的見解。此外,以各種爭論作為進入科學和技術的途徑是重要的方法,與此同時,也必須跟隨這些爭論直至其結束才行。(P.12)
·
獲取事實VS.剔除所有無用的事實 pp.14-15
回到爭議的狀態去找弱點、選擇可以相信的人,此時,為了做出一個判斷,所謂外部的盟友:學科訓練、親緣關係、研究履歷汗心理評估都會被融合在一起。一條陳述是否可以成為事實,在很大的程度上有賴機遇跟對一個人(科學家)及其言論的價值同時作出判斷。
·
只需掌握最有效的機器VS.確定效率應當是什麼 p.16
效率是成功者的結果,他無法用來在事前對誰對誰錯作出判決。
·
一旦機器運轉起來,人們就會被說服VS.只有當所有相關者都被說服時,機器才會開始運轉 p.19
「在VAX能夠運轉以前,他並不是一台好機器。因此當他尚處在被製造的過程當中的時候,她不能以工作狀態良好為由說服任何人。只有當那些沒完沒了的小故障都被一一排除了以後,這台機器才終於並日益良好的運轉起來。」
· 當事情真實的時候他們就把握住了VS.當事情被把握住的時候,他們才開始變得真實 pp.21-23
「左邊的面孔說,所有人都被說服了,因為吉姆和佛蘭西斯碰巧發現了正確的結構。DNA的形象本身就足以把每一個人聚集在他身邊。右邊的面孔說,每當有其他人被說服了的時候,她才逐漸成為一個更加正確的結構。(P.22)」
「左邊的面孔認為事實和機器已經被足夠好的確定下來了。右邊的面孔則認為形成中的事實和機器總是有待決定的。(P.23)」
3. 方法的第一條規則
·
圖1.6 (P.24) 追溯一條陳述形成的過程,去看中間經歷了哪些爭議。這就是方法的第一條規則:從行動中的科學與技術去觀察。
·
克服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中經常遇到的侷限:根據學科vs.根據對象。避免學科和對象所造成的侷限,回到爭議中他們尚未分得太乾淨的階段去看。(p.26)
·
方法的規則VS.方法的原理:前者指的是我們為了把專門學科所提供的所有經驗事實都看做是「科學、技術和社會」領域的一部分,所應做出的先驗的決定。後者指在這個領域進行了多年的工作之後,對自己所掌握的那些經驗事實的個人總結。(p.27)
第一章 文獻
跟隨著導論,我們將進入一個熱騰騰的爭論中,跟隨著科學家,到他們關閉一個黑箱跟打開另一個黑箱的努力中去。並且考察一個外行如何開始相信某條陳述及語句。
一、
爭論
1. 肯定模態與否定模態
·
「模態」:把一組語句放入一個限定的或是經過修改的另一個句子裡。「肯定模態」:讓一條陳述不被注意它的產生條件,並且使其堅固的足以產生其他結論的句子。「否定模態」:把一條陳述引向他的產生條件,不是用他來產生某些其他更需要的結論,而是在細節上解釋他為什麼是堅固的或是脆弱的。(P.36)
·
例子:以(5)為例,「釋放生長激素的激素(GHRH)的基本結構是val-his-leu-ser-ala-glu-glu-lys-glu-ala」
「一個特定的句子本身既不是一個事實,也不是一種想像,是後來的其他句子使他成了一個事實或者成了一種想像。(p.39)」根據我們前往的是哪一個方向,原始語句(5)將改變他的身分,他要不成為一個黑箱或是一個激烈的爭論,要不成為一個堅固的定論,這一切端看後面的句子而決定。
·
爭論的優點:當我們回到事實建構的早期階段,首先,我們擁有了更多來自科學家、工程師和政治家的材料跟資源科,使得分析有了土壤。第二,在激烈的爭論中,專家們會自己提出解釋,說明為什麼他們的對手會有不同的想法。因此當我們更緊密地接近一個爭論的時候,解釋藏在信念背後的原因這種工作就已經完成一半了。(p.41)
2. 事實製造的集體性
·
根據上述,所有的陳述,將時而是事實,時而令人懷疑,端看他所被放入的語句中,所呈現的是肯定的或是否定的模態而定。
·
「一條陳述的身分取決於後來的其他陳述。…這種回溯性的屬性又在這隨後的新句子中再次發生。(P.45)」因此,每個陳述都在一次又一次的疊加之後,去面對閉合或是開啟爭論的測驗。
·
如何判斷陳述的真假?得由它的用途來決定。每一次地回溯都是一次的轉化,一旦這種回溯決定了一種方向,就會讓反向的陳述越來越錯誤。相反的,一旦相信了就會給予了強化的力量,使之變成一個黑箱。(p.47)
·
無論是陳述、機器或是一個過程,他們都不具有其內在的性質,因為性質跟角色只有在網絡中才得以成為有意義的。(p.47)
·
「概括地說,事實和機器的建構是一個集體的過程。(P.48)」
二、
當爭論驟然爆發,文獻變的技術化
·
接近事實和機器被製造的地方,進入爭論的中心,使得爭論更有爭議。(p.48)
·
結束爭論:利用文本、檔案、文件和文章來把起初儘是意見的東西轉變成事實。若爭論繼續下去,這些競爭者就會變成技術文本的閱讀者。當意見越是不一致,這些要閱讀的文獻就越是科學跟技術的。(p.49)
·
要打開或是閉合一個黑箱需要有進一步的資源,也就是說必須要透過一些銘刻,把先前的爭論凝結成某種事實,或者去拆解別人所凝固下來的事實。
1. 求助於朋友
·
以此先生、彼先生與眾先生的例子為例。此先生通過引用跟參考在他的文章中,增加了許多可靠的盟友,來讓自己變成眾先生。
·
「這種向地位更高和為數更多的盟友求助的舉動常被稱為『來自權威的論證』。…科學被看成是與這種來自權威的論證相對立的東西。(p.51)」->代表著少數因為真理而可以戰勝多數,這是來自一種『真理就存在那兒,我們只是去發現他』的哲學觀。
·
科學與修辭學:在發生中的科學中,他就是一種有力地修辭學,包括權威、聲名、身份等等,是一種當你要去反對的時候所必須要面對的力量,且不是可以輕易打發的。(p.52)
·
不孤立的文本vs.孤立的讀者:「科學的」這個形容詞會在其他盟友出現的時候成真,而這些盟友可能已經生產出某些文本或是銘刻了。此時,當閱讀這些文本的時候,反而是讀者被孤立了,因為他沒有相關的資源。
2. 引證從前的文本
·
文本的外在盟友:不僅是數量,還要有明確的標誌-引證。通過增加或減少引證,來決定一個陳述要變成事實還是想像。
·
引證的功能:結盟以及定位,使論文具有可追溯性。對手如果要反對你,就必須逐一追溯每一條引證,並調查他與你的斷言之間的相關程度,
·
引證的危險:錯誤引用、毫無關係、結盟的例行公事,可能會危及作者的斷言。
·
限定正向引證:引用的時候只抽取出所需要的元素,讓引文被模態化。讓所有的引用都更好地支持著自己。借用這些引證,作者既加強了他們的情事,同時也使自己的情勢得到了加強。
·
攻擊反向引證:把肯定模態和否定模態結合起來,加強比如說論文X,以便削弱論文Y。(p.60)或是讓兩篇論文彼此對立,從而使他們雙雙失效。(p.61)
3. 被後來的文本引證
·
轉化的層疊:「一條陳述並不是靠她自己,而是靠後面其他語句對他的所作所為而成為一個事實或者成為一個想像的。」為了變成事實,必須得到下一代論文的支持。(p.63)每一個轉化都期待著被以後的其他轉化認證。(p.64)
·
爭論的膨脹:測驗的同時,捲入更多的論文。其中每一篇論文都決定著所有其他(事實、想像、技術性細節)的位置,但是誰也不能無需其它論文的幫助而把這些固定下來。(p.65)
·
事實的產生:「每當有某篇文章作出的一條斷言被大量其他文章已不加任何限定的方式反覆借用的時候,這意味著該文章對先前的文獻所做的任何事情都被其後來的借用者變成了事實。(p.67)」事實的建構是一個集體過程,事實是從爭論的中信被集體固定下來的東西。
·
爭論的結束:當論文變成了事實,再變成常識,就沒有引證的必要了,因為大家都會認為是為理所當然,不需要再去證明。反向就是走向artefact(原始事實)。
Q:爭論的消失是一個問題嗎?或是要想辦法讓爭論都保持在正面的狀況中?就算爭論結束了變成常識,也不代表事實就消失了?
·
孤立異議者:「伽利略認為恰巧發現了真理的普通人,將沒有機會戰勝數以千計的文章、引證、支持者和出錢反對他的主張的團體。修辭的力量就在於使持異議者感到孤獨。(P.73)」
三、
寫作抵禦來自敵對分為攻擊的文本
1. 文章為自己設防:層級化
·
抵抗讀者:通過引證打發讀者到其他的文本裡、使用圖例。
·
言語的所指:「在圖例中,波峰和長條被說成是純度和活性的可見等價物。對圖示的檢驗代替了對作者的詞語的信任。(p.78)」
·
層級化:文本被分層組織,每一個斷言都被引證引向其他部分,如圖示柱狀圖、表格、曲線圖等,但每一個也都可以回到文本或是引證中。
·
面對層級化的文本,異議者將需要更多的盟友。「從文本的外在層次走向內在部分並不是從權威的論據走向自然,因為這是從權威走向更多權威,從盟友和資源的數目走向更大的數目。(P.81)」
2. 部屬戰術
a.
堆疊
·
「被展示出來的是層次的堆疊,其中每一個層次都為前一個層次增加了某些東西。(圖1.7)(p.83)」
·
規則是「第一,永遠永不要把一個層次正好堆疊在另一個層次的頂端,因為這種做法並不能給你增加什麼東西,文本只不過是徒勞地重複自己而已。第二,永遠不要從第一個層次直接跌遷到最後一個層次,除非這個領域裡沒有人說你是在虛張聲勢。第三,盡可能多地進行證明,盡可能少的考慮環境。(P.84)」
Q:看不懂這三個規則
b.
安排與設計
·
文本配備著用戶手冊和理想讀者一起出現。(如果想讓更多人的讀懂,就得裝備更少的資源。而進入爭論則是相反的方向,需要更多技術性的句子。)
·
預估讀者反對意見。「假想中的讀者被變戲法似的想像為他們不僅必須相信作者,而且他們還要清楚地說明在英雄被當作英雄辨認出來以前,他應該經受什麼樣的酷刑、折磨和考驗。(p.88)」
·
肯定模態跟否定模態是一樣必須的。「從障礙中迂迴而過,並盡可能對風險做出估計。(P.91)」
c.
操控
·
對文本進行安排,讓讀者不論身在何處都只有一條路可以走,讓一個人既保有完全的自由,同時又完全順從。「使讀者除了一個方向以外,選擇任何其他的方向都更加困難。透過仔細堆疊更多的黑箱,堆疊更不容易被爭論的論據。…因此你不得不做的事情就是保證讀者總是能夠自由的流動,然而卻是在一條足夠深的溝塹裡。(P.94)」
·
合乎邏輯與風格
3. 方法的第二條規則
·
第一條規則,要求我們在行動中學習科學和技術。
·
第二條規則,要求我們不要尋找任何給定陳述的內在性質,而要代之以尋找他在後來其他人手裡所經歷的全部轉變。(事實和機器的命運掌握在後來使用者的手裡。)
四、
結論:數目,更多的數目
·
事實寫作跟虛擬寫作相對,把閱讀的可能性限定為以下三種:放棄、贊同、重來。
放棄:人們放棄了,不自閱讀文本,不管他們相不相信作者,總之就是從爭論中退了出來。(90%)
贊同:讀者相信作者的斷言,通過不加爭論的進一步使用它,他們幫助作者把它轉變成了一個事實。(9%)
重來:強硬的反對者可能試圖通過拆散這種供給線而把文本置於險境,這樣他就將被從文本引向文本中斷言的起源:自然界或是實驗室。(必須擁有自己的實驗室,重新把實驗做一次,號召盟友來聯合對抗)
·
三種閱讀可能都導致文本的死亡:
如果你放棄,文本就什麼也不是了,就好像它根本沒有被寫出來過一樣。如果你贊同,你就會如此相信他,以致他被迅速的抽象化、濃縮化、程式化,從而最終變成了心照不宣的實踐的一部份。最後如果你把作者的試驗全部重來一遍,你就退出了文本而進入了實驗室。因此,科學文本正在把他的讀者趕走。,不論他是否是成功的。
·
修辭學跟科學:科學是一種新的修辭學,它能夠比舊有的修辭學把更多的資源調集到一個點上。
· 作者通過研究一個爭論是如何變得尖銳起來,對技術文獻的剖析進行檢驗,並在其中展示構成技術科學的多種不同成分。發現:「通過引入越來越多的資源,一個文獻變得更加技術化。…一個文獻越是技術化和專門化,他們就是變成社會的,原因在於,把讀者驅逐出去並迫使他們把一個斷言當作事實接受下來所必需的聯合數目增加了。…這種文獻之所以如此難以閱讀和難以進行分析,不是因為它逃脫了所有通常的社會聯繫,而是因為他比所謂通常的社會關聯俱有更多的社會性。(p.102)」